日本学刊

日本学研究的又一力作评多元视野下的日本学研 

来源:日本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3

引言

《多元视野下的日本学研究》一书,是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李光贞教授最新出版的学术专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8月)。正如书名那样,是作者在多元视野下对日本文学、日本文化、日本语教育等进行研究的又一力作。李光贞教授1984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日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赴日本东京大学、驹泽大学访学,并于2006年在山东大学取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李光贞教授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基本功扎实,视野广阔,从其一系列研究成果来看,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她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长期笔耕不辍,陆陆续续写出几十万字的与日本学方面有关的研究论文,这次出版的《多元视野下的日本学研究》专著正是其十几年来的心血之作。该书中既有李教授在其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有她平时教学、指导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还有其近年来所承担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该书内容

该书共由四编组成:

第一编主要是对日本文学进行研究。其中既有对日本古典文学的研究,也有对日本文学近代文学的研究,亦有对现代主义文学主题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如日本文学理念“物哀”、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特点、川端康成文学风格等,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作为切入口,观点新颖、分析透彻,研究得颇有深度。其关于日本报刊连载小说的原因及与日本文化之间关联的研究成果,国内较为鲜见,很有新意。

第二编为专题研究——夏目漱石研究。夏目漱石文学研究是李光贞教授研究领域内的长期研究领域,2007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夏目漱石小说研究》就是李教授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学术专著,该书因观点新颖、资料翔实、学术水平高而于2008年获得山东省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在日本文学研究界引起较为广泛的影响。该专题研究部分涉及面广,既有中日两国对夏目漱石研究进行的研究述评,也有对作家、作品的具体研究,如夏目漱石文学创作与汉文学、英国文学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也有对《心》、《哥儿》、《我是猫》等作品的研究论文。其中《<我是猫>是批判现实主义吗》一文,对我国日本文学界的部分观点提出质疑,从多角度、新立场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客观、合理,表现出作者扎实的基本功和很强的研究能力。

第三编的研究重点主要在日本文化和日语教育方面。日本文化方面主要有中日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日本电影中体现出的日本传统艺术特点、通过名片看日本的等级文化、金融危机下的日本社会等。《硕士学位论文汉译部分的几点思考——兼谈学位论文的学术规范化问题》,是属于日语教育方面的论文,该论文从作者近几年来在指导研究生论文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尤其是研究生撰写的日语论文中汉语部分为研究对象,将其上升到学术规范的高度进行论述,观点新颖、资料翔实新鲜,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李光贞教授近年来承担多项课题,第四编就是其近年来所做课题之结题报告,这一部分共94页,占该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笔者认为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读来受益匪浅,特别是对刚刚起步走向科研之路的青年教师以及硕博研究生,都有极大的帮助。

二、该书特色

纵观全书,笔者认为此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首先,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第四编的内容,这是李光贞教授所主持的几项课题的结题报告。笔者认为这一编内容对刚踏上工作岗位,苦于不知该如何申请课题、如何做课题的青年教师,以及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莘莘学子,都有莫大的启迪意义和启示作用。本编内容所包含的《新形势下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中国大陆日本文化研究论文现状的定量分析》、《山东省日语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问题与对策》这三个课题,在其研究过程和结题报告中,综合运用定量分析(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等)和定性分析(数据分析等)的研究方法,对上文提到的三个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研究分析。这样的研究方法和这一编的内容,无论对青年教师的科研之路还是硕博研究生的研究之路都具有非常大的指引作用,对工作多年、长年钻研科研的高校教师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本书中阐明了诸如“物哀”等日本文学理念的真味;分析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形成及特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等日本文学流派的真义。一直以来,我们对“物哀”、“幽玄”等日本文学理念,都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其山中”的感觉,学了多年日语,对日本文学也已了解,但如果让自己用汉语简单明了的概括总结诸如“物哀”、“幽玄”等文学理念所蕴含的意思时,仍然颇觉为难,不知该如何正确表达,还是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将该书从头至尾细细品读,便觉眼前豁然开朗,如同一道亮丽的阳光,穿透一直萦绕在眼前的层层迷雾,让人看透前进的方向。如醍醐灌顶般,顿觉领悟了一直以来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一些模糊概念。例如日本中古时代的文学——特别是和歌、物语、随笔及俳句,以“物哀”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审美追求。其“注重的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即一种出自自我经验世界,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的拥抱与感悟。”[1]“追求的是情与景浑、心与物融、把心象寄寓于物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构、天人感应的境界。”[2]“讲究的是空灵的、朦胧的幽玄美境界的创造,表现具有不确定性、不可描述性的形态美。”[3]

上一篇:川路利良与日本近代警察制度的形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