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刊

名校志向塾——在日本学中国语文学是一种什么 

来源:日本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2

我们曾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三体》日文版登陆东京,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华文小说”浪潮。甚至有日本评论家预测,下一步SF小说的重心将会转移到中国。

*与芥川赏作品并列摆放的华文小说区

而今年6月,《三体》日文版第二部也在万众瞩目下出版,再次收割了一大票人气。第三部也将在不久的将来面世。

*日文版《三体:黑暗森林》

此外,就在本月,全球大手影视机构Netflix(网飞)宣布买下《三体》版权,并决定制作长篇剧集。当然了,由于这几日《花木兰》刚刚在中国大众对剧情和文化的雷点上反复横跳了一番,以至于连刘亦菲小姐姐都没能拯救大家对于“欧美制作”的pstd。因此,Netflix《三体》剧集的未来走向可谓扑朔迷离。

*网飞官宣

即便如此,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中国文学在日本乃至世界各国的影响力都在不断增强,研究中国叙事与中国文化也成了国际文化交流领域一大新的趋势。

其实,不仅日方友人对中国文学有着浓厚兴趣,每年远赴日本学习中国文学的中国同学也不在少数。

也许很多人会对此事产生误解,或认为他们游手好闲混文凭,或认为他们家财万贯就喜欢做些吃饱了撑的事。实则不然。

走到外国的立场上,回头望一望我们司空见惯的文学见解,它们就完全变了模样,变得陌生起来,与此同时也仿佛一座未开垦的宝藏一般,处处是又新鲜又诱人的机遇。


01

正如上文所述,来到异国他乡,在不同于本国的思想环境里耳濡目染,再回看国内的文学作品,就很容易产生新的看法。无他,不过是因为你站到了“局外人”的立场上,必然会经过这么一种思想变化。

很多作品在国内的舆论导向下,遗憾的是很多人只能看到它的片面。

这里笔者尤其要列举的是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等80后青春文学作家。

*最近顾里生日宴段子又火了一把,就怕明明是搞学术的,一说起郭敬明就想到红酒浇头

在国内,以学术眼光去审视这一群体,永远摆脱不了一种隐形的stereotype。或许韩寒比郭敬明多一层年代滤镜,论起来尚且还能心态平和,然而一谈及郭敬明,价值观取向一定隐隐约约往坏的方面偏。即使试图肯定他,大抵也跳不出“商业成功”的圈子。据笔者所查中国知网的论文案例,从最早04年的论文至今,从商业以外的角度肯定郭的论文数量,不超过一只手。

而在日本,在完全没有这方面价值导向的日本教授麾下,似乎就能跳出这个怪圈。

以下是东京大学论文库中的一段分析:

*图片来自东大官网

山口大学论文库中也存在相似的论调:

*图片来自山口大学官网

在日本研究中国文学,仿佛便能“剔除杂质”,单纯为谈文学而谈文学。

谈及选题,在国内无论如何都存在一面隐形的障壁。根据各大学学风不同,所能包容的范围也不尽相同。

“伤痕文学”就属于比较典型的例子。谈论到特殊时期,教授的神经不得不紧张起来,做研究难免愈发地畏手畏脚。这是大环境所迫,很难去埋怨个人。

例如笔者高中时代班里风靡一时的小说《软埋》,涉及土地改革时代。作为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大红大紫的作品,毫无疑问会引起学术界注目。然而,几乎所有论文都心照不宣地往生存哲学与叙事策略上靠,少数涉及内容的论文也蜻蜓点水,迟迟不能触及根本。尤其在疫情过后,由于原作者方方在舆论上触及众怒,如今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就更带了些偏颇的意味。

*《软埋》封面

另一方面,表面上毫无隐患的近年大众文学作品也存在这种问题。

打个比方,分析脆皮鸭文学。脆皮鸭文学的大热必定存在其值得肯定的内核,最显而易见就是对于两性关系的见解。可惜,当今敢于发论文支持这种现象的学者寥寥无几。李银河之所以能成为家喻户晓的“李银河”,细细想来,只能感到一阵“物以稀为贵”的悲凉。当我们对这类研究习以为常,何须在“李银河”的大纛下躲躲藏藏?

上一篇:日本学生和我们区别在哪4点钟就放学,也不禁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