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刊》
古往今来中国素有大器晚成的说法,帝王如刘邦,武将如黄忠,名臣如于谦,商人如任正非,都可谓厚积薄发一夜成名的典型人物。而在我们的邻国日本也不乏这样的人物,最近的便有一个,叫田中耕一。
他是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彼年43岁,在此之前无人知道他是谁,在此之后他一夜成名却又消失无踪,直到16年后携“王冠”归来,而他又有怎样传奇的人生呢?
普通而平庸的前半生,他甘于籍籍无名从少年时代开始田中耕一就是一个内向害羞的人,本科就读于日本东北大学学习电气工程,从18岁到22岁四年大学生活中他的经历和成绩一样平平无奇,甚至因为德语不及格而遭受留级过,是日本东北大学学渣中的一个。后来,勉强熬到毕业,拿到电气工程学士学位,那时,他短暂的拥有过雄心壮志——他去了索尼这样的世界大公司应聘,结果惨遭打脸而回,第一轮海选就败阵。
理想受挫,但生活还要继续,为了活着他成了一家小型的仪器制造公司的普通研究员,薪资不高,也没大理想,但是他唯一和别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并不认可混日子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他平庸,但是他很认真地活着,他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实验室研究中,为了更投入,他理光头发以使自己节约时间,拒绝升迁以使自己全力以赴,他沉默而寡言,他眼中只有研究,被同事称为怪胎,但正是他这样的工作态度,26岁那年,公司决定开发生物大分子质量方面的测量新仪器,一下子就看中了这个沉迷工作不可自拔的员工。
他被点名参加新项目的一线研究,迫于压力只有高中化学水平的他咬牙顶上,但恰恰是他这种化学小白的学识促成了他的研究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他和公司的碰运气,而是他“工匠精神”的转化。
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激光测量分子量时上限为分子量1000的化合物。田中耕一不懂这个常识,用激光射击大分子化合物,大量实验之后不小心把甘油倒进了钴粉末里,没想到居然因此分离出了分子量超过1000的化合物。他顺着这个"软激光去活化"的思路研制出了高科技生物分子分析仪器,并且申请了专利,为公司创造了上亿元的利润,当时田中耕一自己本身对这个发现并不上心,后来才在一位化学教授的劝说下才将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在国外学术杂志上。
在日本学术界每次诺贝尔奖名单公布前都会先拟定一份可能获奖者名单,详尽列举上榜者的学术轨迹,以便第一时间进行直播,但是在2002年那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公布前后,43岁的田中耕一让全日本都陷入了困惑。在日本的学者库数据里找不到这号人,此前籍籍无名,也没有重大发现,各大媒体甚至无人知晓田中耕一的信息和住址。
而田中耕一呢,他接到了诺贝尔奖委员会的电话通知,可是英语水平差劲的他没听懂,把对方当作普通的诈骗分子说了声"谢谢"就挂断了,直到几天后日本媒体从外网得知了他是一个小型的仪器公司的研究员,公司的电话被想要采访的媒体打爆,而他自己也终于知道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可是,这是一个认真而诚实的人,他坦承自己化学水平有限,软激光去活化的研究是因为加错了试剂,误打误撞发现的。尽管这无碍于外界对他的评价,甚至公司给他升职加薪,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给他颁发各种奖项,但是田中耕一却选择了拒绝,人间蒸发一样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里,直到2018年,沉默16年的田中耕一被日本NHK的访谈所邀请,此时人们才发现这个59岁已经头发花白的男人变得自信而从容,不论是谈吐还是学识都无愧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称号。
原来16年前得奖后他为名利所累,同时深感自己没有足够实力,所以一直没有胜负欲的田中耕一决定改变自己,他想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配得上诺贝尔奖的人,为此他全身心投入“
上一篇:名校志向塾——在日本学中国语文学是一种什么
下一篇:没有了